2021-10-13 22:55:31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10月13日消息 见习记者 俞夏冰/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稳当,是大部分人对廖敬夫的初印象,端茶手稳,坐姿平正,眉眼舒展。这位来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足道大师,来到金华已有11年,温和宜居的城市气质让他感到踏实安心,工作之余他喜欢喝茶,一杯热茶下肚,让人觉得无比熨帖。
国人有用“热度”驱散疾病的传统,喝热水、抱暖炉、泡温泉……对于老年人而言,一盆热热的洗脚水总能为身体带来舒适的感受,而一段贴心的陪伴更是能让精神得到温暖的抚慰。廖敬夫运营的孝行助老公益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年为1000余名老人带去免费的足道服务,“我们拥有专业技术,老人们刚好需要,为什么不去帮帮他们?”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初心。
做好贴心服务
为老人带去温暖体验
金华市孝行助老公益服务中心前身是婺州堂志愿者爱心服务队。这支志愿服务队的“公益初体验”还要追溯到婺州堂足道馆刚成立那年的冬天。一次偶然的集体外出郊游,让40多名足道师傅们来到了金东区上古井村,一行人被村里敬老院中的老年人的状态所打动。“那时候天气很寒冷,老人们精神头不是很足,感觉他们很孤独,回来之后,我们就策划着进行一次志愿者服务。”廖敬夫说,当时组织这场活动得到了很多工作人员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同事都是外地人,看到眼前的老人,就会想到家乡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公益活动更像是一面镜子,志愿者们投射给老人的善意,都能反射出自己对家乡与父母的思念。
而在与老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中,廖敬夫与同事们发现,老年人对于修脚的需求其实比较迫切,一方面农村地区老人的脚指甲普遍存在真菌感染,甲面逐渐变硬、发灰、加厚。另一方面,老人的腰身已经不允许自己弯着修剪,只能让指甲肆意生长,久而久之形成病痛。“我们是发自内心想要为老人们多做点事情。”
一年寒冬,在为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廖敬夫发现他家里只有一条薄薄的被子,志愿者们二话不说就去附近的商店买被子,结果,这一举动感动了商店老板,直接把棉被送给了他们。“这件事情让我们知道善意是会扩散的。”廖敬夫说。
此外,志愿者们还会帮老人们查看耳道,有些老人长时间不做耳道清洁,造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却并不知道原因,盲目地戴上了助听器。“很多事情,可能做儿子、女儿的不能帮忙照料,那么我们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补齐这块空缺,自己心里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廖敬夫坦言,服务过程中有时候会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孩子,年纪上算也差不多,老人们给出的反馈也十分真挚友善。“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开心是真的。”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感觉,支撑着他们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完善组织运营
增强公益品牌影响力
目前,孝行助老公益服务中心有7支服务队,队伍的运营、活动的组织等工作,廖敬夫都参与到一线操办。组织一场活动并不简单,他用最近一次重阳节的志愿者活动举例。10月11日,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廖敬夫与20多个志愿者们来到金华开发区油田小区进行志愿者服务。一场服务,三个环节是必须的,第一是与社区提前对接,确定服务时间、地点、人数,准备好热水、凳子等工具;第二是在公益微信群中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做好志愿者人员的后勤保障;第三是组织双方到场进行服务,维持现场秩序。
在服务现场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人数比较多的时候,老人们需要排队,他们因此而感到不舒服,会闹脾气。“越是老年人越会有小孩心性。”廖敬夫对此表示非常理解,并给足耐心,他会将闹脾气的老人家安排到一旁先做做推拿进行安抚,握住老人苍老的手,用哄孩子的语气进行劝慰。办的活动多,遇到的突发情况多了,廖敬夫的志愿者团队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处理方法。
“志愿服务开展这么多年,想让这个组织更加规范化,公益活动更加常态化。”这个愿望在2019年12月21日成立公益服务中心后得到实现,队伍建设也成为了廖敬夫的工作重点。在这方面,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开展志愿者经验分享会,让参加过活动的志愿者们谈谈做公益的感想,分享志愿活动对象带给自己真实反馈,带动更多年轻人参加到活动中来,增强团队粘性。二是完善志愿活动建档制度,将每次志愿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服务人数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整理成册。三是进行年终奖励表彰,进一步激发志愿者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
在廖敬夫及其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孝行助老公益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展,现已遍布金华婺城区、金义新区和开发区的各个农村和社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600余人次,其中组织注册的志愿者已有190余名。
“同时,我们的活动还能带动其他社会组织整合进来,理发馆、摄影师…他们也乐于付出时间与精力参加这种活动。”廖敬夫说,他从一个规范的组织中看到了更大的影响力与发展空间。
发挥共情能力
带动全行业良好发展
平时由于工作的原因廖敬夫很少回福建老家,与父母见面也不多,但他有一套表达“孝道”的独特方式。“我经常通过网购,给家里买东西。”他介绍,从父母家里走到快递点有几百米的路,在这条路上,拿着快递盒的爸妈总会向路边的邻居们说:“这是我儿子买的。”老人的这种心情,廖敬夫很能体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一些老人也总会说起自己的儿孙,其中的感情是类似的。“把别人家的老人当成自家的老人。”正是因为这种共情能力,他成为了不少老人口中亲切的“小廖”,也更能体察自己双亲的情感需求。“更多时候,老人并不是需要你为他做具体的什么事情,或是购买具体的事物,而是希望你能记得他,挂念他。”
近年来,时间不够是廖敬夫最常见的体会,一方面要继续精进自己的技术,平时参加专业的交流活动,多与行内翘楚实践切磋,同时要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吸收优势科学的先进内容。
而同事对于廖敬夫的评价是“严肃”“平时话不多”“做事利落”。他确实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品质,他对于这份事业拥有一股子“钻劲儿”。如果说24年“技龄”足以体现他对这份职业的专注,那么“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也充分肯定了他的高超的技术水准。“我自己做这一行,除了让自己不断进步,也想让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他说。
“不吃青春饭,要吃技术饭”是他倡导的行业理念。技术、运营方面的免费培训是廖敬夫为行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对于婺州堂本身,他制定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安全管理等规定,构建了技师培训考核上岗和等级晋升体系,确保技师队伍的稳定和技术过硬,争取让每名员工手上有技艺,工作有保障,发展有方向,为社会带来更多服务。
“公益活动对于整个足道行业来说,也极具价值。”廖敬夫认为服务到社会深层的公益活动是行业对外的一张“金名片”。社会公众能够通过公益更深入地了解足道,会明白这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这也不仅是一个服务行业,更是关注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好比,我坐在院子里帮我妈洗脚,院子的墙头上就围上来一些好奇的邻居,他们对这个行业就会更了解。”廖敬夫说,服务更多的老年人是他们志愿者团队的心愿,通过这种服务,希望能够传播更多善意,收获更多美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