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开发区   正文

金华开发区把“睦文化”种进千家万户

2020-12-31 16:53:18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俞萍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31日消息 记者 吴璇


  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和谐邻里、守望相助,”是邻里关系的最好诠释,也是城市风貌的最好注脚。然而随着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邻里间的面孔也越来越陌生。

  作为“产城融合、文旅康养”宜居住区的引领者,近年来,开发区一直致力于让“社区”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儿”,用“睦文化+”来推动基层治理,涌现出睦邻巷、睦家园、睦邻空间等一批“睦文化”创新示范项目,睦文化建设的新探索、新实践正如滚滚春潮,铺满了开发区的每一个角落。


       

  一条小巷

  唤醒居民之间的邻里温情


  邻里相恤,在我国向来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比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

  在江南街道高畈社区,有这样一条温馨而神奇的小巷,让原本淡漠的邻里关系融化并构建成熟人社会,让浓浓的邻里情回到居民身边。

  走进汪新巷,放眼望去,不到200米长的背街小巷装点得处处是景。老式路灯改成了景观灯,两边墙壁上绘上金华火腿、酥饼、佛手等内容和本地居民生活场景“婺文化”主题3D墙画,巷子北端建起带有桌椅的休闲长廊,居民家门口墙壁上装起了画架、种上了小盆栽花卉……让人目不暇接。

  汪新巷是一条197米长的背街小巷,原先这里墙面破损严重,存在垃圾乱堆等问题,卫生环境较差。高畈社区党委借助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以汪新巷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突破口,以“和谐邻里”为主题,通过安装牌楼,让睦邻公约上墙,绘上可爱的3D卡通墙绘,再加上木构件作为点缀,原本“脏乱差”的小巷化身为睦邻小巷。

  “以前这里真的是又乱又吵,哪有现在这样好看,出租的房子一挂出来就被人抢完了。”居民陈永良是汪新巷的老租户了,提起小巷的改变他记忆犹新。陈永良是江西人,5年前来金华工作。之所以选择汪新巷,考虑的还是相对较低的租金。“一年前说要改造,心里还想着一条小破巷子还能改出什么花来,万万想不到能变这么好。”陈永良说,如今周末和邻里在巷子里喝喝茶、聊会儿天很惬意。

  除了睦邻巷,高畈社区还打造了平安里、知礼巷、书香里、善行巷等四条相互贯通的特色巷。走在知礼巷中,一路都是色彩亮丽的墙绘。这些墙绘有大有小,最大的一幅足有6层楼高。小巷墙上还安装了数个小型“漂流屋”,为沿街住户提供物资、信息等服务。此外,巷子里还放置了数张爱心座椅。善行巷位于社区高歌路上,与知礼巷相互贯通。善行巷墙绘以蓝色调为主,将“善行”和“清廉”文化结合起来。社区还将在小巷中制作悬挂好人榜宣传栏,在墙上写上廉政格言,让崇德向善思想深入人心。

  “面子”变好了,“里子”也得跟上。由于缺乏规划,小巷环境卫生差,下水沟渠臭气熏天,路面墙面破损严重,治安问题突出,是典型的“三多”城中村表现。去年以来,社区党委围绕“睦邻服务”做文章,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切入点,打造城市社区共同体,构筑起新型文明邻里关系。


        

  检查楼道灭火器、整理乱停放的车辆、劝导不文明现象……这是小巷管家团副团长陈加龙的日常。为了巩固创建成果,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组织党员和热心居民成立“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老党员陈加龙第一时间报了名。首批加入“小巷管家”的还有叶桂香,185米长的小巷是她的管辖范围。每天巡查,居民烦心事、闹心事帮着解决,贴心的服务让叶桂香收获了居民的认可。“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平常开开心心的,这日子才能过得好,我也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叶桂香说。“小巷管家”们不仅让小巷保持了干净整洁,也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加和谐融洽。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社区又组织成立老年志愿者队伍,每天在街上巡逻,捡垃圾、规范乱停车、督促“门前五包”等。今年71岁的娄秀玲家住高畈街,虽然年纪大了,但对社区里的事情仍非常热心。娄阿婆有一本红本子,上面写着“高畈睦邻暖夕阳帮困人员名单”,记录着20余个重病、残疾、孤寡的小区居民信息,还各自分配了志愿者结对帮扶。“这些都是我一家家去摸底的,我们志愿者还有个微信群,大家有什么困难都会在群里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及时解决。”娄秀玲说。如今,社区还有房东志愿队、创建突击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感觉身边的邻居都很好,有事情大家都互相帮助,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住在汪新巷的李志英诉说着自己与邻居之间的故事。“说说我与邻居的故事”活动也是社区构建“睦邻文化”的一大平台。“大家在一个巷子里住久了,有的邻里关系处得好的比亲戚还亲。”故事会上,潘阿姨分享起自己在社区的暖心故事。十五年前,潘阿姨跟随丈夫来金,夫妻俩在工地安装脚手架。前几年,潘阿姨不幸患上脑血栓并发症,不仅无法工作还经常犯病。得知情况后,热心的邻居们时不时都会去看一眼潘阿姨,生怕她在家里又犯病。小巷里许多居民心里都牵挂着夫妻俩,有时候替她买点东西,给她送件衣服。也正是因为温暖的邻里关系让潘阿姨老两口在汪新巷一住就是十五年。

  由于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多、商贩多,居民之间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加。社区联合江南派出所成立了“玉帛为民”调解小组,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到居民家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群众矛盾,为群众释疑解惑。江南派出所民警吴金华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年,吴金华部队转业成立一名社区民警。他为人热情,耐心细致,群众只要一有难题,总会第一时间找他,大家都亲切喊他“吴连长”。

  自“玉帛为民”调解小组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95%以上。防控疫情期间,吴金华与社区干部、医护人员一起坚守在防疫一线,维护社区群众安全。社区睦邻巷改造时,在居民提议下把吴金华以漫画的形式画到了墙壁上。


       

  一个空间

  搭起展示幸福生活的平台

  仿古木制成的复古庭院式小区入口、淡咖色的居民楼外墙、后花园式的绿化……谁都想不到兰溪街步行街上一个20余年的老旧小区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联建小区地处兰溪街105号步行街和李渔路778号交叉口,南毗金华商城、西邻金华市政府,是一个集政治、文化、商贸为一体繁华区段的老旧小区。小区始建于1997年,占地面积17000余平方米,共5幢房子18个楼道,225户700余人。小区住户基本上是江北旧城区改造时胜利街拆迁安置户。如今20年过去,小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显,结构老化、外观斑驳、功能陈旧、配套不齐,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成为居民的一块“心病”。

  去年以来,雅苑社区党委将联建小区居住环境提档改造纳入为群众办实事计划,在三江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以红星闪烁、家园自治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三架马车的力量,将联建小区打造成一个睦邻家园,不断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联建小区中心位置,有一座联心亭,前身是一座快坍塌的破旧亭子。以前的亭子水泥脱落,钢筋裸露,严重影响居民的人身安全。今年6月,在雅苑社区的努力下,将这座破损严重的“危亭”推翻,以木质结构重建,亭子顶上还盖上钢化玻璃。“新建的亭子取名为联心亭,寓意小区中的居民能联心联情,开出邻里和谐之花,联心共建小区这个大家。”小区居民江艳君说,如今亭子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话家长的好去处。

  亭子的重建,是小区十大蝶变工程之一。将1500米凌乱空中飞线网线及电线进行集中规整、将1000平方米的绿化改造提档、完成小区外墙整体粉刷、利用闲置区域改造停车泊位、小区南侧和西侧门面大换装、引进最先进的智能垃圾系统……十大工程涉及小区环境的方方面面。“小区有哪些问题,居民自己最清楚。因此在改造之初,我们就广泛征集居民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提出要整改哪些。”社区党委书记钱素芳说。

  在小区提档改造的过程中,社区党委以“1+3+10N”模式推进小区建设,使联建这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力量,破茧蝶变。1即依托红色物业联盟为平台;3即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架马车”齐驱并架,共同发力;10N即十大小区蝶变工程。三个月后,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平整干净,车辆停放有序,楼道整洁亮堂,楼前几处花园,邻里和睦相处,一幅和谐画卷在联建小区展开。


         

  从小区西门走入,淡黄色的睦邻空间格外引人注目。钱素芳告诉记者,联建小区居民70%以上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日常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社区以“家+睦邻”为理念,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及“关爱睦邻”搭建了新平台——睦邻空间。

  睦邻空间建设以家园自治为原则, 以建立“1+2+N”、的规范化服务模式。1即一支睦邻益家人志愿服务队,充分挖掘小区中具备“爱心”、乐于奉献,具备“公心”、善于团结,具备“恒心”的5名热心志愿者负责空间日常管理;2即以睦邻空间为平台,发挥两大作用(丰富小区居民文化生活,构建睦邻系统),形成“两个机制”(小区自治管理规范化、居民自主学习常态化);N即多项便民服务项目,睦邻空间以便民服务为载体,设置红色书吧、棋盘角、闲聊吧等,拓展N项便民服务,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政策宣传、文化沙龙、医疗服务等项目,满足小区居民不同的需求。

  自从睦邻空间投入使用,居民王景根就成了睦邻益家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负责空间日常管理。。“每天上午9点开门,傍晚5点半关门,天天都有居民来这里喝茶看电视聊天,很热闹的。”王景根说,以前居民没地方去,只能窝在家里,现在大家都爱来睦邻空间聚聚。除了提供便民服务外,睦邻空间还成了民情民意的收集点,及时收集居民对社区、业委会及日常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由睦邻空间中的志愿者及时化解或及时上报信息,充当群众之间以及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润滑剂”,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的目标。

  联建小区有残疾家庭10户,90岁以上高龄老人4位,80岁以上老人有20余位。为了打通社区便民服务“最后一纳米”,社区开展了“楼道红管家”团队建设项目,按照一楼道一管家的办法,挑选出18个热心公益、有责任心的楼道长,与有需要的老人、残疾人结对,帮助困难弱势群体,拉近邻里关系,激活楼道自治能力。

  63岁的祝金仙与81岁的吴藕香是老邻居,一个住在4楼,一个住在3楼,两人填了结对卡。祝金仙是楼道长,平时热心公益,与吴藕香相处得很不错,也非常了解她的情况:“我有空就去关心关心她,和她聊聊天。”吴藕香与老伴生活,平时身体不错,因此不太愿意麻烦子女。“远亲不如近邻。万一遇到突发事情,我就给她打电话。”她笑着说,她很信赖祝金仙。

  联建小区还有楼道睦邻红管家、家园睦邻守望先锋等志愿队伍,织就小区睦邻网,形成社区大党委——家园睦邻守望先锋志愿服务队——睦邻楼道红管家——睦邻益家人志愿服务队四级睦邻服务体系,形成推动社区基层服务向小区落地生根。“以前小区的状态是老人不理解、年轻人不管,大家好像都是局外人,现在人人都想着为小区出份力。”3幢1单元的楼道长王爱仙说。


        

  一份幸福

  打造“和谐金开”的独有范本

  “以前遇到家庭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更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求助。现在有人开导你、帮助你,不仅方便,还保护了个人隐私。”三江街道寺前皇社区网友在街道妇女互助微信群中这样留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它的平安、和谐,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据开发区政法办统计,自2017年以来,婚姻家庭情感类纠纷警情呈上升趋势。以三江街道为例,2019年因婚姻情感纠纷报警1157起,其中家庭纠纷为434起,而婚内家暴类警情高发,有245起之多,平均每月需处理20余起,涉及200余个家庭。

  今年4月以来,开发区妇工委、江南公安分局在三江街道开展“睦家园”反家暴联合行动试点,全国首创引入“社会谅解”概念,共同整治打击家暴行为,筑牢预防家暴“防火墙”,取得了一定成效。

  “社会谅解”的概念其实质为发生家暴案件后施暴者不仅要取得被施暴者的谅解,还应通过各种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取得社会的谅解。施暴者通过完成社会学习、社会公益、司法调解或者心理援助等方式来获得一定积分换取减免行政拘留的处罚。“‘社会谅解’这个板块,政府部门的介入可以震慑施暴者,又可以改变以往施暴者的被动教育,从而主动、积极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承担。”开发区妇工委邱建群说。

  作为试点项目的落脚点,三江街道充分发挥网格员“全科型”作用,在前期排查家庭纠纷隐患和后期调解、跟踪家庭纠纷发展方面发力。网格员徐妙在走访中,了解到陈女士和丈夫家庭矛盾比较突出,矛盾点在于五年前,陈女士的丈夫和村民一同搓麻将,并发生了争执,村民说了一句“绿乌龟”导致丈夫回家后就对妻子不信任,时常没事找事。近几日,两人更是大打出手,丈夫时常怀疑妻子在家不守妇道,连儿子来劝说都被揍,严重影响全家人的生活。

  网格员徐妙马上向二级网格长社区党组织书记郑双龙报告,郑双龙连同社区妇联、社区民警、综治调解员上门做工作。经合力调解,夫妻双方同意先暂时分居一段时间,后期网格员继续跟进。


             

  “要获得社会谅解主要通过法律考试、培训学习、志愿服务、司法调解、心理援助等途径,完成相应科目获取相应的公益积分,积分满80分及以上,才能取得社会谅解书。”三江街道妇工委主任邵丽娜说,参加社会公益是整个试点的核心,不同的科目也有不同的负责人。在“睦家园”反家暴试点工作中,街道还注重协同社区“和姐”队伍、“红色物业联盟”“红色调解队伍”“红色睦邻点”“朝明工作室”和“桃哥调解工作室”等队伍的“老娘舅”作用,使小出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家丑不外扬”。

  金女士与丈夫结婚20余年,虽然两人都是再婚,但生活幸福令人羡慕。可由于丈夫失了业,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夫妻间矛盾开始产生并升级,导致两人拳脚相向要求离婚。金女士找到社区红色调解室哭诉,调解员耐心倾听,一边调解夫妻矛盾,一边帮助双方找工作,最终夫妻二人和好如初。“要不是有调解员的帮忙,我可能早就离婚了,真要谢谢他们。”金女士说。

  为做好反家暴宣传,提高“睦家园”项目知晓率,街道妇联还通过各种媒介,利用文字、小视频等形式宣传“睦家园”;并利用沿街店铺、学校、宾馆酒店的电子屏宣传反家暴;同时在四级微网格群中进行推送,用最简洁、直观的形式做到宣传的最大化,让“睦家园”进社区、进家庭、入人心。

  “我再也不敢对妻子动粗了,政府介入后时间、精力我都耗不起,不仅影响自己工作,还影响自己名声。”在经历过“睦家园”反家暴流程后,申某表示,以前对妻子动动粗以为事情就过去了,现在真不行,政府的介入让他以后谨慎出拳。自“睦家园”反家暴联合行动试点以来,开发区已经对18位施暴者进行了全面的引导和教育,其中已经获得积分取得社会谅解书的有11人。

  目前,三江街道正在积极谋划如何利用四级微网格的建设,在“金开通”APP上做到红黄蓝三色家庭档案的保存、流转,并通过“金开通”APP建立小程序,能够实时发送短信,提醒施暴者进入下一个社会改造环节,以达到流程的最优化。在后续的调解、跟踪环节,街道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形式,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动态服务,集社会服务力量形成合力把“睦家园”反家暴试点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