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8:06:15
来源: 无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30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蔡敏奇 报道组 陈炼钢 通讯员 章丝雨
每天早晨,当苏孟小学的学生们陆续走进校园时,都会看见一名身穿红马甲、戴着口罩的老师站在学校垃圾分类投放点,只见他一会拿起夹子,翻看着垃圾桶里的垃圾,一会拿起抹布,擦拭着垃圾桶盖以及周围的栏杆,他就是苏孟小学教师——郑献发。自从主抓学校垃圾分类工作以后,垃圾分类就成了郑献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刚接手垃圾分类工作,有些焦虑,就感觉你提醒100次以后,还会有人在第101次犯错,很无奈……不断反省后发现,实际上,还是自己做得不够,办法总比困难多。”郑献发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摸索出一套垃圾分类的好方法。
苏孟小学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学生们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还不是很清楚。为此,郑献发一有时间就蹲守在垃圾投放点旁,监督的同时,也负责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遇见未能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便“按图索骥”,根据垃圾袋里的碎纸等关键信息,让班主任前去“认领”。一段时间后,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得以在校园里养成。
刚接手垃圾分类工作,郑献发就发现学校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得不够合理,垃圾桶的摆放也不对。往往最外侧的垃圾桶出现满溢情况,里侧的桶却空空如也;若想要换桶,就必须有人从侧面钻进投放点,花大力气挪走最外侧的垃圾桶,非常不便。他立即向学校反映了这个情况,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在他的努力下,垃圾分类投放点也很快完成升级,垃圾满溢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此外,郑献发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导学生们学习课外知识。有一次,他在书上看到酵素的做法后,便萌生了带领孩子们一同实践的想法。他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同学生们一道将易腐烂的树叶和剩饭放进学校安置的两口大缸内进行发酵,将垃圾变为有机肥。“我们班用这个有机肥来种植我们自己的西瓜,所以它们格外大,格外甜!”三(1)班的一个孩子骄傲地说。
在做好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郑献发也积极参与网格创建活动。遇见不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他便教村民下载“垃圾分类指南”App,对垃圾分类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郑老师,太谢谢您了。没想到您推荐的软件这么好用,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愁该怎么垃圾分类了。”苏孟乡合山头村方苏英书记说。
工作之余,郑献发还是一个标准的好爸爸。由于妻子工作忙,带娃的活基本上是他一手包办。每天给儿子做各种美食,饭后陪孩子做益智游戏,睡前讲故事……说起这个爸爸,同事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遇到网格创建日,他就带着儿子一起参加,“男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责任感,出去捡过垃圾后,他就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创建不仅仅是为了让环境变好,留在人们心间的文明意识会结出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硕果。”郑献发说。
如今,苏孟小学变美变干净了,郑献发却像往常一样,一有时间就守在学校垃圾分类投放点处,站好属于他的那一班岗。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