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开发区   正文

迈向“健康金开”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金华开发区聚力推动卫健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08-14 09:29:53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8月14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吴璇/文 杨霄/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金华市区的主战场、主引擎,近年来,金华开发区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其中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健康产业构建等重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当前,开发区锚定争当“健康金华”建设排头兵,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设“四大健康功能区”、全力落实“六大工程”,打造“颐养金开”金品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特色医疗卫生制度,持续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高效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打造成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健康金开”。


  思路和目标

  打造“健康金开”新高地


  围绕争当“健康金华”建设排头兵,打造“颐养金开”金品牌,布局谋划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健康服务高水平均衡发展领跑区、三医联动深层次改革创新试验区、健康产业高质量融合集聚样板区。

  到2022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特色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

  实现2020年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优势领域工作走在前列,到2030年,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总目标,人均期望寿命80.6岁,孕产妇死亡率(/10万人)9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3%,县域就诊率90%以上,基层就诊率6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率50%,打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健康金开”。


  实施重点

  聚焦“四大健康功能区”建设


  加快建成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区。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断健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实施好开发区关于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加快补齐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弱项,紧紧依靠人民,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形成“金开通+微网格”的社会“微智治”新模式,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精准智控,切实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织紧织密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防护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加快建成健康服务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领跑区。通过引进、新建、迁建等方式,新建一批省级和国内知名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满足开发区百姓就医需求。加大卫技人才素质提升经费投入,制定内部合理流动的“人才池”机制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院一品”基层特色专科。推动慢性病运动干预,并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到2022年,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5岁,健康服务水平领跑浙中地区。

  加快建成三医联动深层次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科学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打造“双下沉、两提升”的升级版。创新实施金西片区“1+3”医共体集团化建设,打造区域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医疗样板。到2022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加快建成健康产业高质量融合集聚的样板区。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双向合作”的医养结合模式,力争每千位老人拥有康复护理床位数4张以上。出台符合开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机构申办政策和补偿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加强健康与养老、养生、旅游、文化、美容、餐饮、地产等多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分工合作,快速形成产业链。推动特色诊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与养生养老产业的深度对接,补齐卫生与健康发展短板。


  政策保障

  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全面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健康开发区建设;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注重目标、资源、措施、方法的整合,创新政府卫生健康治理方式,确保人力、财力、物力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落实主体责任。社发部门负责卫生健康发展的现代化整体规划、设计,指导、督促各部门和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工作。经发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时,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各级各类医院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卫生健康布局结构优化完善。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保障,依法落实卫生投入。建设、自然资源部门在参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时,将医疗机构用地指标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医疗用地供给。组织人力部门扩大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引育优秀人才,支持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其他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各项工作。

  打造平安医院。继续夯实平安医院基础,全面落实医院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院安全防范机制,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增加保安派驻人数,认真做好扫黑除恶、反恐防暴、消防安全等专项安全工作,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结合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崇尚生命、关爱健康、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环境。

  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方案实施,成立开发区卫生健康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专家委员会,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目标责任制管理及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卫生健康发展方案的建设、运行状况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舆论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协调和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理解、支持卫生健康的良好局面。


  实施路径

  全力落实“六大工程”


  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础扩容工程规划、“互联网+ 医疗健康”完善、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路径,实施六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工程

  ●健全预警响应机制,设立公共卫生中心;

  ●转变计生队伍职能,构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项目需求调查和专业支撑管理机制;

  ●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融入

  “金开通+微网格”社会“微智治”新模式。


  2.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推进医疗卫生“放管服”改革;

  ●三年内增加编外人员145个配置数;

  ●推广全员年薪制改革,对医院选派长期进驻乡村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给予额外奖励;

  ●每年160万元医务人员健康体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医疗服务能力优质提升工程

  ●新建一批省级或国内知名二、三级综合性医院;

  ●逐步推广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和基层首诊改革;

  ●创新打造金西片区“1+3”区域医共体集团化建设;

  ●推进开发区基层医疗机构“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建设。


  4.规划引领基础扩容工程

  ●探索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长期合作的体制机制;

  ●五年内总投入33.83亿元,建设区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中心、金西院区二期、市第五医院迁建等11个项目;

  ●每年安排医疗设备专项资金,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


  5.“互联网+ 医疗健康”完善工程

  ●大力发展“互联网掌上医院”建设,配置偏远乡镇移动信息化诊疗车,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

  ●推进互联网医院和智慧云药房建设,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

  ●制定个体医疗机构积分制管理办法。



  6.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建立多种形式、样式的养老健康服务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康复病房;

  ●引导生物医学、医疗器械、休闲健康产品等产业向健康生物产业园集聚;

  ●营造全民良好运动环境和“15分钟健身圈”;

  ●探索“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新模式。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推进


  1.疫情防控工作可圈可点

  创新运用城市智慧大脑、浅蓝浅绿分类、扫扫通系统、四级网格,确保精准智控落到实处;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开展环境消杀和核酸检测;“12336”企业防控指导法得到省卫健委点赞。


  2.医疗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前列,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试点“刷脸就医”,创新“出生一件事九证联办”;电子发票推广医院覆盖面100%。


  3.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成绩连续2年全市第一,家庭医生有效签约连续2年市本级第一;“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健康促进学校(金牌单位)比例全市第一。


  4.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设备提档升级,PCR实验室、磁共振相继投入使用,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9项;“一院一品”建设成效显著,洋埠镇中心卫生院超声介入科等4家单位的5个科室成功创建市级基层特色专科。


  5.健康氛围越来越好

  健康元素呈现出多元化融入态势,一批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科普基地、健康素养基地相继建成;持续推进健康家庭创建,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多项体育赛事蓬勃开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