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17:24:37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15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吴璇
三江街道姜家社区陈宅自然村城中村改造,因为一个“难”字,十来年未能攻克。如今,在街道党工委铁的意志和决心下,终于变“不可能”为“可能”,拆出一片新天地,为下一步区块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其中,离不开征迁干部的担当、意志和心血,林万晓便是其中一位。
虽然是名80后,但林万晓的征迁经历可不少。从汤溪镇到三江街道,征迁工作一干就是8年。2018年6月12日,林万晓从汤溪镇来到三江街道担任办事处副主任。新官上任,林万晓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姜家社区陈宅自然村城中村改造。
陈宅自然村共102户,因建设金华市武义江沿江绿化带,拆迁项目自2004年启动,但由于政策变动、遗留问题复杂等各种原因,剩余16户房屋无法顺利拆迁。面对时间跨度长、部分拆迁户情绪较大等棘手的难题,林万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相关情况、召开协调会、明确征收政策。
“针对遗留问题多的征迁,急不得,只有梳理清楚、明确政策,下步工作才能推得动。”就这样,在会议纪要出台后,成立攻坚领导小组、部署工作方案、第一时间进场,一系列工作马上跟上。
动迁工作组共有六个小组,每组5人,林万晓是第六组的组长,他所在的第六组也是户头最多的一个组。征迁工作因动了征迁户的眼前“奶酪”,不被理解,受到种种阻挠。征迁期间,上班先上门成了林万晓的习惯。与其他结伴同行走访不同,林万晓总是“单枪匹马”,被征迁户赶出门是家常便饭,晚上十一二点回家也是常态。“拆迁需要趁热打铁,全身心投入,一天都马虎不得。”林万晓说。
“遗留的征迁户往往情绪较大,只能逐个击破。”在陈宅征迁中,让林万晓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多岁的征迁户。“每一户跑五六十趟是有的,可这户起码跑了六七十趟。”林万晓说。通过攻坚小组不间断上门对该征收户展开攻坚工作,历时5个多月,终于成功与该征迁户完成签约及房屋拆除。
从“门不让进,隔着窗谈”,到“进了门,遇冷脸”,再到“坐下聊,掏心窝”,直至“做通思想,签下协议”,林万晓用一次次的上门、一次次的沟通换来了征迁户的理解。
去年12月20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位于海棠西路湖海塘玉泉溪出水口处一栋六十年代的老建筑在寒雨中成功拆除,这是林万晓到三江街道后参与的第二项征迁任务。这幢老建筑原为水利站,后被卖给个人用于开饭店。因330国道江干渠改造的需要,须征收房屋。
街道多次召开了协调会,研究补偿政策,但房屋实际所有人对政策一直未接受,使得该处房屋拆迁工作一拖再拖。遇难而上是征迁干部的“特性”。上门、讲政策,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多遍。经过一个多月连续不断的上门做思想工作,当事方于11月13日完成征迁协议签订。
谈起多年征迁感触,林万晓说了两个词:诚心,沉心。“诚心是要求征迁干部要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为他们分析利害得失,算清明细账,诚心待人;沉心是表示想做好征迁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沉下心来做事,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