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磐安   正文

磐安元宵故事:个个动人,久久回味

2020-02-10 14:22:03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 金华日报记者冯俊江 通讯员 张黎明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已悄然落幕,今年少了热闹的元宵花灯,少了喧嚣的人潮,但疫情下的磐安元宵故事,个个动人,让人久久回味。

战地元宵 有缺有圆

在磐安的九大县域卡口,元宵节的灯24小时不熄:这一头,是100多名值守人员的彻夜坚守;那一头,是100多户家庭对亲人的眷眷牵挂……

“我不能陪你一起吃团圆饭了,记得给自己多烧几个好菜。”2月8日中午12时,在盘峰乡冲背卡口的值班板房里,吴财明趁着中饭时间与妻子通电话,送上一句节日的祝福。今年59岁的他是一名基层国土员,临近退休却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每天早上8时到冲背卡口,晚上近9时才回到单位住处,每天工作时长12小时以上。老伴张球凤心疼他怕他身体吃不消。


 “老吴,米已经收到,家里一切安好,不用担心。你在卡口执勤时也要多穿些衣服……”正月十五元宵夜,高姥山村柴狗巷自然村万籁俱寂,家家户户门前挂着团圆吉祥的火红灯笼。张球凤独自坐在竹椅上,看着手机视频里的丈夫虽然面容略显憔悴,但眼神依旧坚定如初,她稍稍放下了担忧的心。

月圆之夜 为爱坚守

医院科室、卡点帐篷绽放着元宵之夜最美最动人的光亮,这些疫情一线的毅行者,如盏盏明灯,为爱坚守,点亮磐城的元宵。

“快来吃汤圆喽!”2月8日下午4时30分,县人民医院食堂内难得热闹了一回,医护人员一下子涌向食堂吃汤圆。


疫情打破了陈梅春一家的元宵节团圆。作为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实习生总带教,她从1月29日开始就扑在岗位上,把女儿扔给了父母。“妈妈,我好想你……”,听到久违的声音,陈梅春默默擦拭了眼角。

“并肩作战,也是团圆。”周晓芳与同为医护人员的丈夫一直坚守在一线,共抗疫情。每天工作15小时的周晓芳还在哺乳期,忙于工作的她,经常耽误给宝宝喂奶,孩子原来三餐母乳变成了一餐。对孩子的亏欠,周晓芳很自责,但无怨无悔,一直坚信。

在台口卡点,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厉新贵正忙着填写《入磐承诺书》,从身份核对到入磐情况的处理,每个步骤,他都做得非常仔细。下午4时30分,晚饭准时送到卡点。“没想到还能吃到汤圆。”他很意外。

民防救援队队员杨美燕自愿报名参加了卡点值守。“特殊时期,家里的事只能放一放。”她表示,要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硬仗。

明月陪伴 “疫”起战斗

元宵,有的夫妻两人、有的一家三口都坚守在防疫最前线,少了一份团聚的温馨,多了一份坚守的担当。

“请出示身份证。”元宵节傍晚时分,在怀万线值守点,县交警大队玉山中队辅警张金良正按照职责要求拦下迎面开来的车辆,并准备进行例行检查。让他颇感惊喜的是,车里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许久未见的妻子。

正月初三,夫妻俩接到各自单位通知,要求迅速返回岗位,执行疫情防控任务。张金良赴卡点值守,身为玉山镇计生专管员、金竹坞驻村干部的叶青则赶回村里开始基层一线防控工作。从那时起,夫妻俩已有近半个月没见面了。叶青这次到卡点是为丈夫送上汤圆、消炎药和眼药水。

微信图片_20200210132301.jpg


仁川镇有一户人家,一家三口都在防疫一线:丈夫在卡口值守,妻子是医生,女儿是志愿者。

丈夫杨周全是百杖新村党支部副书记,见镇上人手紧缺,就主动报名值守路口; 妻子吕美杰,是仁川镇卫生院院长,整个春节她一直坚守在一线,下村随访,对隔离人员进行研判评估解禁; 女儿杨淑琦正在厨房张罗,她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自告奋勇参加志愿活动,随妈妈一起值守卡口。


今年元宵,发生在磐城的一个个故事,叫人感动,又让人心生敬佩。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