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东阳   正文

身边的战“疫”‖儿子2周岁生日,“流调”员陈康隔门送礼物

2020-02-04 16:38:49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金华新闻客户端2月3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陈启宇 通讯员 张明标 


  拨通陈康的电话是2月3日下午,电话里,他的声音听上去有些疲惫。2月2日,东阳一名公交车司机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作为东阳市疾控中心一名“流调”人员,陈康和同事们连夜调查相关乘客信息。“公安、交通、移动公司等部门单位提供线索需要一一甄别。”陈康说,调查量很大。

  “流调”的全称是流行病学调查,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流调人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从1月15日开始,东阳市疾控中心先后派16名人员参与流调工作,他们不惧被感染的风险,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


忍受脚踝胀痛奋斗在战“疫”前线

  1月24日,从宁波回东的男子小吴(化名)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陈康和同事们随即对患者的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流调工作持续到25日凌晨4时。”陈康说,现场调查不能有一丝马虎,漏掉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现场走访仅是第一步,回到单位后,陈康要迅速整理成材料,第一时间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再由指挥部安排公示、消毒等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陈康没有一天是晚上12点前下班的。

  流调工作的风险在于要第一时间直接接触疑似患者。隔离病房、疑似病人的家中,陈康有时会置身于被病毒污染的环境中,N95口罩、工作帽、护目镜等防护必不可少。全副武装后,一般人十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十分难受。但这些对于有着6年多流调经验的陈康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前段时间,陈康在一次锻炼中左脚踝受伤。在这次流调中,陈康忍受着左脚踝的胀痛,工作在战“疫”前线。


直面患者只为更深入地了解

  流调工作的难度在于调查对象的错综复杂。“有的人会有回忆偏差,有的人会隐瞒实情,有的人会不配合。”陈康说,对于调查取得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核实。

  1月31日,东阳确诊一名高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隔离病房,陈康对患者进行了调查问询。从每天的行程安排、走过的地方、接触的人群到既往病史等信息,他一一在调查表上记下。

  为了避免风险,他不能把纸笔等物品带出,需要在隔离病区销毁。调查员借用患者手机将调查问卷一页页拍摄下来,再发回给办公室的值班同事,确定成功传送后,才离开隔离病区。

  记者追问,这样的调查工作为何不能通过电话完成,非得进入隔离病区?陈康解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活动范围、密切接触者等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些天来,陈康都是一人住在家中,他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他说,这段时间有两件事让他觉得有些惭愧:一件事是1月26日晚,家中90多岁的奶奶突然骨折,他陪着奶奶到医院拍了张片子,后来因为工作,不得不回单位加班;另一件事是2月2日是儿子2周岁生日,陈康原本答应给儿子买巧克力蛋糕。“现在买不到蛋糕,只买了几盒酸奶和糖,放在家门口就回单位。”陈康说,当天他没能见到儿子。不过,陈康表示,流调工作虽然辛苦,但保障市民安全是自己的使命。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